工科试验班

发布时间:2024-03-19 编辑: 浏览次数:152

招生专业名称:工科试验班

 

本科专业方向

近代力学系:理论与应用力学

精密机械与仪器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安全工程

 

理论与应用力学

一、 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对应研究生力学一级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力学学科依托近代力学系建设,于1958年由钱学森与郭永怀先生创办(钱先生任首任系主任20年),为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力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双一流”交叉学科建设项目首批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等。

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其兼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双重属性,是许多工程学的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力学学科秉承钱学森先生的工程科学思想,面向重大工程任务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前沿和基础研究,形成了实验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爆炸力学等传统优势方向,并与物理、材料等交叉融合,形成了一批新的特色方向,包括非定常流和涡运动、高速空气动力学、材料介尺度力学理论、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石油工程力学等方向。

二、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专业培养有哪些特色?师资力量、重大基础设施等如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力学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校训,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科学家”和“研究工程师”。

专业培养特色包括:坚持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科学与技术结合理与工相结合形成了“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育人特色,培养具有正确的科研观、前沿创新意识、深厚理论基础、良好科学素养、缜密科研思维的高层次人才;贯彻新时期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合作创办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聘请多在工程应用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为客座和兼职教授联合培养学生。

力学学科拥有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全职教学科研人员61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17人讲师1人,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伍小平院士、陆夕云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创新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12人、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获得者14人等。白以龙院士、乐嘉陵院士、吴有生院士、杨秀敏院士、俞鸿儒院士、郭尚平院士、何国威院士、刘合院士陈学东院士担任学科兼职教授。

学科长期持续推动科研条件建设,仪器设备资产总额2亿元,包括自行研制的激波风洞、高分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学科科教融合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拥有的重大基础设施如国之重器JF-22超高速风洞、临近空间超高速发射及测试平台等也强有力地支撑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

三、 本科期间要学习哪些核心课程?本科期间有哪些交流机会?深造就业情况?

力学学科本科期间的核心课程包括通修课程(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计算机等)、专业课程(工程科学前沿、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实验、实验力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湍流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连续介质力学等)。

本科期间,所有学生都有出国前往北美、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地高校或科研院所交流学习的机会,形式包括暑期研学、短期访学、联合培养等;学科会安排同学前往对应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交流学习,如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商飞等,也会组织同学前往其他高校、实验室进行交流研讨。

力学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保研率达80%。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同学大多前往华为、比亚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创新企业或科研院所从事研发或管理工作。

四、 报考中国科大专业N个理由

力学学科:

1、人才培养成果卓著1958年创建以来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力学与工程科技人才,其中14人当选两院院士,10人晋升科技将军,成为科教报国的中坚力量。

2、师资力量雄厚如上第三点所述。

3、业前景广阔。力学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其原理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智能制造和新能源行业等。这些行业对力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且多样化,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本专业课程设计注重数理基础、力学建模、实验技能和数值计算能力的培养,注重在新兴和前沿的工程学科以及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解决前沿工程问题所必备能力,毕业生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通常能够享有较高的薪资水平。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一、 专业方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数理基础好,有较强机械设计能力,扎实的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知识,有光、机、电综合素质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数理与力学基础,强调机、光、电、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一体化,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和跨学科研究。这种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模式,紧扣为中国科学培养工程设计人才的目标,不同于传统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方式,为探索光机电一体化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机械设计及CAD先进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复杂工程计算与仿真,机械系统优化等2.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光机电系统设计,光电信息处理,基于光学与光谱技术的环境污染检测技术研究与仪器研发,围绕新型特种光源研究研制新特光学元件等3.先进制造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智能装备制造,微纳机电系统及其加工技术増材制造技术等4.智能机械及机器人机械机构学、仿生动力学、自动控制、视觉识别为主的环境感知、高端生命医疗器械等。

本专业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需求,坚持所系结合办学方针。成立之初就与西光所合作,龚祖同院士亲自为本科生编写教材并授课,科大也为西光所输送优秀毕业生,另外与长光所、上海光机所、上海技物所、成都光电所等均有合作。新世纪以来,又与安光所、智能所、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及先进制造所等多家院属单位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分别共建“精密光机电与环境科技英才班”,“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整合优质科教资源,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本专业注重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科大精密机械与仪器系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80至90年代,与日本东京大学相互交流达到200多人次,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东大两位教授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合作奖。近年来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 、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的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关系,与俄亥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互派学生交流访问,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国际化的科教环境。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正高级23名,副高级18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截至目前教师队伍中引进和培养长江学者讲席教授1名,国家杰青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级青年人才7名。近年来多位教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安徽省电子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多项荣誉。本专业支撑平台包括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精密科学仪器安徽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仿生感知与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本专业相关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所培养毕业生数理基础扎实、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很强的统筹全局的领导能力,进入新工程领域发展潜力大,在国内外获高度认可。毕业生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以及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奖励。

2、测控技术与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对应研究生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测控技术及仪器、现代传感技术、精密计量理论与应用、智能结构系统与技术、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充分结合自身平台优势,贯彻所系结合办学方针,为本专业学子从入学开始就提供国内尖端、前沿的科研平台与科研环境,注重数理基础训练,强调机、光、电、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一体化等知识的学习,引入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先进知识,着重培养国家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本专业包含微纳加工与检测、超光谱遥感仪器、智能机械机器人、生命医疗仪器等研究方向,具体研究对象如下:

1)微纳加工与检测:研究微纳米材料、器件及系统的特性、设计、加工、表征以及相关应用。特色研究包括飞秒激光双光子三维微细加工,压电探针阵列及超高密度存储,碳纳米管阵列的热界面材料的研制及环境纳米材料等。研究团队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光纤精确定位系统,解决了世界级的技术难题,曾获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2)超光谱遥感仪器:研究包括超光谱遥感算法研发、超光谱遥感仪器研制、光学精确测量先进方法与仪器、基于大气环境超光谱遥感的人工智能系统开发。团队自主研发了我国首个紫外可见超光谱卫星的遥感技术,在欧美技术生态封锁的不利条件下,实现了国产超光谱卫星有毒有害气体精准遥感从无到有的突破,研究成果被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作为官方标准产品,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等政府部门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广应用,相关成果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科学探索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重大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成果表彰特等奖等荣誉自主研制了地基超光谱遥感装备,为大气污染溯源提供了有力监测手段,相关成果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关注,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金燧奖”金奖等奖项。

3智能机械及机器人:研究生物特异运动力学功能机理和感驱控及结构一体化仿生耦合设计原理,开发能够克服各种复杂环境的敏捷机器人,满足生物研究、资源勘探和灾害救援等领域的紧急需求。特色研究包括高性能推进机理及应用、SMA人工肌肉、软体机械臂和液态金属驱动等,相关成果获中国机器人十大科技进展

(4)生命医疗仪器与技术:将现代科学仪器技术应用到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研究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诊疗方法和高端仪器设备。特色研究包括多模态医疗影像,超分辨三维显微成像,便携式光学诊断仪,数字跑道系统及智能健康检测等。

本专业拥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诸多国家级人才,领域内权威专家亲自授课,学生在入学后可与一线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可直接进入感兴趣的科学家实验室开展学习和科研工作。本专业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生物、医学、材料、航天、环境和国防等领域尤其突出,就业领域极其广泛。

二、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专业培养有哪些特色?师资力量、重大基础设施等如何?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劳”提升到战略高度。

2、本系专业培养特色

1)所系结合办学方针

已与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常州先进制造研究所、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苏州纳米所、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多家科学院属研究单位建立了深层次的所系合作。

2)宽厚实培养模式

注重数理与力学基础训练,强调机、光、电、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一体化,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和跨学科研究。

3)国际化科教环境

充分利用自身的国际声誉和校友优势,努力打造国际化的科教平台。加大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牵头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确立了科教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互派以及联合培养,开设了英语教学课程,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国际化的科教环境。

3、师资力量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学与科研人员4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员41人(其中博士生导19人,包含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青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青3人,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6人)。另外,还有中国科学院“所系结合”外聘教授8人。1984年成立了超精密技术研究所;2012年获批成立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重大平台

本系拥有“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两大国家级科研平台。近年来新增7个校地合作机构,包含 4个中国科学院、省部级实验室,1个创新研发基地

三、 本科期间要学习哪些核心课程?本科期间有哪些交流机会?深造就业情况?

1、核心课程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基础II,机械设计基础III,精密测量技术基础,传感器及测试技术,工程光学I,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实验I,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实验 II

2)测控技术与仪器

机械设计基础II,机械设计基础III,精密测量技术基础,传感器及测试技术,工程光学I,自动控制原理,仪器电路及系统,测控技术及仪器综合实验I,测控技术及仪器综合实验 II

2、交流机会

本系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并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关系,同时入选了111引智(培育)计划。近几年来,学校樱花计划支持学生赴日学术交流共有8人次,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及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本科生暑期交流项目共支持36位本科生。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与其他经费支持下,共有17名研究生赴境外知名高校进行长期访问交流。其中,有6人次参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术项目合作,4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完成了与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访问地区还包括德国、日本、爱尔兰、新加坡及澳大利亚。此外,本系研究生在国际会议上共做了数十场学术报告学术墙报。

3、深造就业情况

在升学深造方面,本系一直致力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成效显著。近五年年均深造率可达69%,其中,保研率高达40%。深造同学大多选择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专业领域内知名高校和院所进一步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但仍有不少优秀学子申请到诸如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

在就业方面,本系学生专业基础过硬,综合素质高,备受行业青睐。有选择进入高校、中国科学院从事教研工作,有选择进入TP-LINK、中国石油、网易、寒武纪、美亚光电、科大讯飞等大型企业,以及机械、医学、材料、航天、环境和国防等领域的企业和单位。就业前景广阔,供不应求。

四、 报考中国科大专业N个理由

1、 学生专业知识过硬。本系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毕业的学生具有深厚的数理力学基础,熟练掌握外语和光机电应用技术,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

2、 研究方向前沿,研究内容丰富有趣。本系具有微纳加工、卫星遥感、智能机器人、生命医疗仪器与技术等特色方向,除基础的专业知识外,注重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先进知识的接触和学习,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3、 国际交流合作多。本系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关系,入选111引智(培育)计划。

4、 升学深造机会大。毕业后大多可到海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一步学习深造。

5、 就业形势好。毕业生深受中国科学院、各部委研究院所、各高校以及大中型企业和高技术公司的欢迎,供不应求。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一、 专业方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和设备。具体来说,它涉及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此外,还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与能源利用相关的暖通空调、低温制冷、车船动力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问题。在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如何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清洁、低碳和安全等。同时,由于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因此还需要研究如何减少这些物质的排放,以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能源领域的多个方面。对于想要从事能源行业的学生来说,选择这个专业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专业培养有哪些特色?师资力量、重大基础设施等如何?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研发与创新,组织科学工程建设与运维管理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专业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专业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行业研发实际,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高层次人才;二、跨学科融合:专业涵盖了机械、电气、材料、计算机等多个领域,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能源转换、传输、利用的原理和技能;三、实践与创新并重: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由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此外,学校还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就业机会。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完善的实验室和研究设施,包括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计算机模拟系统和测试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三、本科期间要学习哪些核心课程?本科期间有哪些交流机会?深造就业情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通常包括:一、基础科学课程如数学、物理等,这些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二、能源与动力基础课程如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这些课程介绍了能源转换和利用的基本原理;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如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与环境工程等,这些课程深入探讨了各种能源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系统设计;四、计算机与应用课程如计算机编程、数值计算方法、控制系统设计等,这些课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五、实验与实践课程包括各种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

在本科期间,学校会组织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和论坛,让学生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访学项目,与国际同行交流学术观点,拓宽国际视野。并且,学校与多家能源和动力领域的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本科毕业后,许多学生会选择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进入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毕业生可在能源、动力、环保、交通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管理等工作。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四、报考中国科大专业N个理由

卓越的学术声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学校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强大的师资力量: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学术指导和实践机会。

前沿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涵盖了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学生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丰富的实践机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实验室研究、实习实训等,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就业前景: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一个广泛应用的领域,涉及能源、交通、环保等多个行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国际交流机会:学校积极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学生可以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访学项目等,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生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充分享受大学时光。

安全工程

一、 专业方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安全工程是一个以风险和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等知识,辨识和预测存在的风险因素,防止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工科专业。

二、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专业培养有哪些特色?师资力量、重大基础设施等如何?

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宽厚数理基础,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和现代热安全高新技术,能从事热灾害过程的机理、模拟及仿真研究,智能化热安全工程技术与系统研究,热安全性能化设计、评估、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系一贯重视安全科技基础理论,强调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于安全科学理论和安全高技术前沿领域的培养和发展。

现有固定人员70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员53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盟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燃烧学会会士4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7人,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6人,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4人,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人才计划7人,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人才计划优秀会员4人,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获得者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正高职称31人、副高职称22人。

三、本科期间要学习哪些核心课程?本科期间有哪些交流机会?深造就业情况?

专业核心课程:《传热学》《燃烧学》《火灾学基础》《火灾控制技术基础》《安全系统工程》等。

本科期间交流机会:与工程科学学院保持一致。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学生毕业后将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自本专业设立以来,本科毕业生中超过70%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申请出国留学成功率超过90%。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面宽,主要在灾害防治、安全设计、风险评估、能源利用、建筑设计、环境保护、金融保险等相关领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从事管理、设计和研发工作,就业率达到100%。

四、报考中国科大专业N个理由

1.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 被评为A+学科;

3. 2023年安全工程软科排名第一;

4. 依托国家级平台——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联系我们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办公室

电话:0551-63600096,63602553

传真:0551-63603222

邮箱:zsb@u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