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8 编辑: 浏览次数:11次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文件精神,物理学院强基计划班(以下称强基班)以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较强的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知识更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为目的,开展本-硕-博长周期人才培养,为国家科技发展和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后备人才储备。
二、组织和管理模式
实施强基计划的各专业强基班采取40人左右的行政编制,开展小班教学。强基班聘任不同专业方向的优秀人才担任班主任,强基班所在学院分管领导担任该专业强基计划主管负责人。
三、入选和滚动模式
一、二年级春季学期期末,按学业表现采取动态管理和淘汰机制,可在全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内遴选优秀学生补入强基计划。强基计划学生的分流与补入,由学院强基计划工作小组共同决策。2023级强基计划44人。开学考试后全校遴选,强基计划的补充选拔名额,由教务处核定。
四、专业、方向设置
第3学年,强基班学生选择物理学院的物理学专业及方向进行学习。
强基班 物理学专业与方向设置:
班级 | 系 | 专业 | 方向 |
物理学 强基计划 |
近代物理系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原子与分子物理 | |||
自旋物理学 |
五、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要求:总学分修满166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分类及学分比例表:
分类 | 学分 | 比例(%) |
校定通修课程 | 88 | 51 |
专业基础课程 | 40 | 24 |
专业核心课程 | 8 | 5 |
专业选修课程 | ≥ 10.5 | 6 |
自由选修课程 | 16 | 10 |
毕业论文 | 8 | 5 |
合 计 | 166+ | 100 |
六、修读课程要求
1、校定通修课程设置:
学科分类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国防教育 4 | 军事理论 | 40 | 2 | 秋 | 1 |
军事技能 | 10/60 | 2 | 秋 | 1 | |
劳动教育 1 | 劳动教育 | 0/32 | 1 | 秋 | 3 |
通识类 11 | 核心通识课程 |
| 7 | 春、夏、秋 | 1、2、3 |
大学生心理学 | 40 | 2 | 春、秋 | 1 | |
艺术实践 | 0/32 | 1 | 秋 | 3 | |
“科学与社会”研讨课 | 20 | 1 | 秋Ò春 | 1 | |
英语类 8 | 学生根据自己英语水平选班上课,具体情况说明见《修订方案》中通修课设置英语类部分。 | 8 | 春、秋 | 1、2 | |
数学类(理工) 16 | 数学分析(B1) | 120 | 6 | 秋 | 1 |
数学分析(B2) | 120 | 6 | 春 | 1 | |
线性代数(B1) | 80 | 4 | 春 | 1 | |
物理类(专业) 19 | 力学A | 80 | 4 | 秋 | 1 |
热学A | 60 | 3 | 春 | 1 | |
※电磁学A | 80 | 4 | 春 | 1 | |
光学A | 80 | 4 | 秋 | 2 | |
原子物理A | 80 | 4 | 春 | 2 | |
政治类 18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50 | 2.5 | 秋 | 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54 | 3 | 秋 | 1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50 | 2.5 | 春 | 1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50 | 2.5 | 秋 | 2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50 | 2.5 | 春 | 2 | |
形势与政策(讲座) | 40 | 2 | 秋 | 3 |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 0/80 | 2 | 秋 | 3 | |
四史一课选修 | 20 | 1 | 春、秋 | 1、2、3 | |
体育类 4 | 基础体育 | 40 | 1 | 秋 | 1 |
基础体育选项 | 40 | 1 | 春 | 1 | |
体育选项(1) | 40 | 1 | 春、秋 | 2 | |
体育选项(2) | 40 | 1 | 春、秋 | 2 | |
计算机类 4 | 计算机程序设计A/B | 60/40 60/60 | 4 | 秋 | 1 |
学分小计 | 85 |
|
|
注:★《物理创新能力提升实验I》可以替代《大学物理-基础实验A》和《大学物理-综合实验A》;
※ 春秋均开设,课程在非指导学期也会面向全校开设课堂。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分类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数学类 12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60 | 3 | 2 | |
计算方法 | 60 | 3 | 3 | ||
数理方程A | 60 | 3 | 春 | 2 | |
复变函数A | 60 | 3 | 秋 | 2 | |
物理类 22
| 理论力学A | 80 | 4 | 秋 | 2 |
电动力学 | 80 | 4 | 春 | 2 |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A | 80 | 4 | 春 | 3 | |
量子力学B | 80 | 4 | 秋 | 3 A、B二选一 | |
量子力学A | 120 | 6 | 秋 | ||
★物理创新能力提升实验I | 0/160 | 4 | 秋->春 | 1 | |
★物理创新能力提升实验II | 0/80 | 2 | 秋 | 2 | |
电子类 6 | 电子技术基础 | 60 | 3 | 春 | 2 |
数字电路 | 60 | 3 | 秋 | 3 | |
学分小计 | 40 |
|
|
注:★为强基班特有增设的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物理创新能力提升实验I》可以替代《大学物理-基础实验A》和《大学物理-综合实验A》,《物理创新能力提升实验II》可以替代《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
3.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8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计算物理A | 60 | 3 | 秋 | 3 A、B二选一 |
计算物理B | 60 | 3 | 秋 | |
物理学专业基础实验 | 0/80 | 2 | 春 | 3 |
※固体物理A | 80 | 4 | 春 | 3 A、B二选一 |
固体物理B | 60 | 3 | 春 |
※ 春秋均开设,课程在非指导学期也会面向全校开设课堂。
4、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 10.5学分
建议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专业方向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
理论物理
| 近代数学物理方法 | 4 |
| |||
高等量子力学* | 80 | 4 | 春 | 3 |
| |
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 | 3 |
| ||||
量子场论* | 4 |
| ||||
理论物理前沿 | 3 |
| ||||
粒子物理与 原子核物理
| 核与粒子物理导论 | 80 | 4 | 春 | 3 |
|
粒子探测技术* | 3 |
| ||||
原子核物理(英) | 3 |
|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专业实验 | 4 |
| ||||
核与粒子物理实验方法* | 4 |
| ||||
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 | 3 |
| ||||
辐射防护 | 3 |
| ||||
电子线路实验(1) | 3 |
| ||||
原子与分子 物理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专业实验 | 0/80 | 2 | 秋 | 4 |
|
量子信息导论* | 80 | 4 | 春 | 3 |
| |
现代原子与分子物理导论* | 80 | 4 | 春 | 3 |
| |
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 | 60 | 1.5 | 秋 | 3 |
| |
电子线路实验(1) | 0/40 | 1 | 秋 | 3 |
| |
自旋物理学
| 自旋动力学 * | 80 | 4 | 春 | 3 | |
量子信息导论* | 80 | 4 | 春 | 3 | ||
自旋量子信息专业实验 | 0/80 | 2 | 秋 | 4 | ||
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 | 60 | 1.5 | 秋 | 3 | ||
电子线路实验(1) | 0/40 | 1 | 秋 | 3 | ||
所有方向 | ★物理创新能力导引 | 60 | 3 | 秋->春 | 1 |
注:*为本研贯通课程,★为强基班特有增设的课程,23级始。
5、自由选修课程设置:≥ 16 学分
以上模块内超出要求学分的选修课程学分也可算入自由选修学分,也可选修其他本科课程或者本硕贯通课程以获得自由选修学分。
6、毕业论文:8学分
七、科研实践要求
鼓励参加国内或境外科研机构的暑期科研实践活动、“大学生研究计划”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其他经学校认定的可转换科研实践学分的课程或项目,以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原则上在第三学年进入科研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做好学业规划,开展学术研究,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八、物理学专业课程关系结构图
九、本研转段衔接专业
获得转段资格的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学生,只能申请本校研究生, 可在以下限定的转段衔接专业范围内进行选择。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0702 | |||
0704 | |||
0803 | |||
9901 | |||
0809 | |||
0701 | |||
0703 | |||
0706 | |||
0708 | |||
0710 | |||
0801 | |||
0804 | |||
0805 | |||
0807 |
自2023级本科生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