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8 编辑: 浏览次数:10次
一、 专业培养目标
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高超声速飞行、人形智能机器人、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发挥力学学科基础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特点,通过“科教结合、理实交融、长周期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能够应用基础科学理论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力学类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强基班立足三个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远大理想、爱国情怀和世界胸怀。二是建构学生在工程科学领域全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即,使学生了解国际工程发展前沿,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进行科学计算与工程实践的普遍能力,形成优秀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熟练的外语技能,具备跨学科、多维度发展的充分条件。三是建构学生在力学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即,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力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接触乃至介入力学领域重大战略和科技前沿方向,在创新实践中形成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强基班毕业生应具备进一步深造以从事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和设计、生物工程力学、微系统力学、工程安全和防护等力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或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二、 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要求:总学分修满166.5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分类及学分比例表:
分类 | 学分 | 比例(%) |
校定通修课程 | 77.5 | 47 |
专业基础课程 | 34 | 20 |
专业核心课程 | 19 | 11 |
专业选修课程 | 12 | 7 |
自由选修课程 | 16 | 10 |
毕业论文 | 8 | 5 |
合 计 | 166.5 | 100 |
三、 修读课程要求
1、校定通修课程设置:
学科分类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国防教育 4 | 军事理论 | 40 | 2 | 秋 | 1 |
军事技能 | 10/60 | 2 | 秋 | 1 | |
劳动教育 1 | 劳动教育 | 0/32 | 1 | 秋 | 3 |
通识类 11 | 核心通识课程 |
| 7 | 春、夏、秋 | 1、2、3 |
大学生心理学 | 40 | 2 | 春、秋 | 1 | |
艺术实践 | 0/32 | 1 | 秋 | 3 | |
“科学与社会”研讨课 | 20 | 1 | 秋Ò春 | 1 | |
英语类 8 | 学生根据自己英语水平选班上课,具体情况说明见《修订方案》中通修课设置英语类部分。 | 8 | 春、秋 | 1、2 | |
数学类(理工) 16 | 数学分析(B1) | 120 | 6 | 秋 | 1 |
数学分析(B2) | 120 | 6 | 春 | 1 | |
线性代数(B1) | 80 | 4 | 秋 | 1 | |
物理类(理工) 11.5 | 力学B | 50 | 2.5 | 春 | 1 |
热学B | 30 | 1.5 | 春 | 1 | |
光学B | 40 | 2 | 春 | 2 | |
电磁学B | 80 | 4 | 秋 | 2 | |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B | 0/40 | 1 | 春 | 1 | |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B | 0/20 | 0.5 | 秋 | 2 | |
政治类 18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50 | 2.5 | 秋 | 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54 | 3 | 秋 | 1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50 | 2.5 | 春 | 1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50 | 2.5 | 秋 | 2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50 | 2.5 | 春 | 2 | |
形势与政策(讲座) | 40 | 2 | 秋 | 3 |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 0/80 | 2 | 秋 | 3 | |
四史一课选修 | 20 | 1 | 春、秋 | 1、2、3 | |
体育类 4 | 基础体育 | 40 | 1 | 秋 | 1 |
基础体育选项 | 40 | 1 | 春 | 1 | |
体育选项(1) | 40 | 1 | 春、秋 | 2 | |
体育选项(2) | 40 | 1 | 春、秋 | 2 | |
计算机类 4 | 计算机程序设计A/B | 60/40 60/60 | 4 | 秋 | 1 |
学分小计 | 73.5 |
|
|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学科分类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数学 8 | 复变函数B | 40 | 2 | 秋 | 2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60 | 3 | 秋 | 2 | |
数理方程A | 60 | 3 | 春 | 2 | |
工程 | 工程科学前沿 | 20 | 1 | 秋 | 1 |
机械设计基础I | 50/20 | 3 | 秋 | 1 | |
工程科学实践 | 0/80 | 2 | 春 | 1 |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I | 40/20 | 2.5 | 春 | 1 | |
理论力学B | 60 | 3 | 秋 | 2 | |
材料力学A | 60 | 3 | 春 | 3 | |
工程力学实验 | 0/20 | 0.5 | 春 | 3 | |
工程计算方法 | 40 | 2 | 春 | 2 |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II | 40 | 2 | 春 | 2 | |
统计热力学 | 60 | 3 | 春 | 2 | |
实验力学基础 | 3 | 3 | |||
生产实习B | 0/40 | 1 | 夏 | 3 | |
学分小计 | 34 |
|
|
3、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弹性力学 | 4 | 3 | ||
流体力学基础 | 80 | 4 | 秋 | 3 |
动力学与控制 | 3 | 3 | ||
计算力学基础 | 80 | 4 | 春 | 3 |
实验力学 | 4 | 3 | ||
学分小计 | 19 |
|
4、专业选修课程设置:选12学分
课程设置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建议年级 |
所有方向 | ▲基础力学进阶 | 40 | 2 | 春 | 2 |
流体力学方向 | ▲●气体动力学基础 | 60 | 3 | 春 | 3 |
▲●气体动力学基础(英) | 60 | 3 | 春 | 3 | |
▲粘性流体力学 | 40 | 2 | 春 | 3 | |
▲湍流基础 | 40 | 2 | 秋 | 4 | |
渗流力学 | 40 | 2 | 秋 | 4 | |
多相流体力学 | 40 | 2 | 秋 | 4 | |
流体力学进展 | 40 | 2 | 秋 | 4 | |
航空航天概论 | 40 | 2 | 秋 | 4 | |
固体力学方向 | ▲材料科学基础 | 50/20 | 3 | 秋 | 3 |
▲振动理论 | 50/20 | 3 | 春 | 3 | |
▲现代材料制备与测试分析技术 | 50/20 | 3 | 秋 | 4 | |
复合材料力学 | 40 | 2 | 秋 | 4 | |
固体缺陷与强度 | 40 | 2 | 秋 | 4 | |
结构静力学 | 40 | 2 | 秋 | 4 | |
塑性力学 | 40 | 2 | 秋 | 4 | |
细观实验力学 | 40 | 2 | 秋 | 4 | |
工程力学方向 | ▲应力波基础 | 60 | 3 | 春 | 3 |
▲连续介质力学概论 | 40 | 2 | 秋 | 3 | |
▲爆炸力学基础 | 60 | 3 | 秋 | 4 | |
粘弹性力学 | 40 | 2 | 秋 | 4 | |
爆轰理论 | 40 | 2 | 秋 | 4 | |
工程材料 | 40 | 2 | 秋 | 4 |
注:▲为限选课,要求至少选修10个学分。
●两门气体动力学基础(中文与英文课)课程至多选一门
5、自由选修:≥16学分
以上模块内超出要求学分的选修课程学分均可算入自由选修学分,也可选修其他本科课程或者本研贯通课程以获得自由选修学分。
6、毕业论文:8学分
四、 科研实践要求
须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其他经学校认定的可转换科研实践学分的课程或项目。
五、 理论与应用力学(强基计划)专业课程关系结构图
六、 本研转段衔接专业
获得转段资格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强基计划学生,只能申请本校研究生,且只能在以下限定的转段衔接专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以下学科包括下属各二级学科、交叉学科和自设学科)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0801 | 力学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0802 | 机械工程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0854 | 电子信息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0701 | 数学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0702 | 物理学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703 | 化学 | 0827 | 核科学与技术 |
0708 | 地球物理学 | 0858 | 能源动力 |
0803 | 光学工程 | 0856 | 材料与化工 |
0831 | 生物医学工程 | 9902 | 行星科学与探测技术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855 | 机械 |
|
|